图一:青绿釉青瓷盘、洗标本
特征:满釉撇足,圈足内有米粒状圆点支钉痕;胎质细密,胎色灰白,釉面玻璃质感强,有细纹开片。
图二:青绿釉盘标本
特征:满釉撇足,圈足内有二个米粒状圆点支钉痕;胎质细密,胎色灰白,釉面呈玻璃光泽,布满细纹开片。
图三:青绿釉碗标本
特征:满釉支烧,直壁圈足,足壁底无釉,足底有五个米粒状圆支钉痕。釉面玻璃质感强,内外有冰裂纹。
图四:青绿釉瓷碗标本
特征:满釉支烧,直壁圈足,足壁底施一层薄釉。器身釉面较厚,釉色接近梅子青。足底有一个米粒状圆支钉痕。釉面有冰裂纹开片。
图五:淡绿釉瓷碗标
特征:满釉支烧,直壁圈足,足壁底施有薄釉,足内有2个米粒状圆支钉痕。釉面玻璃质感强,呈冰裂纹开片。
图六:月白釉碗标本
特征:满釉支烧,直壁圈足,足壁底无釉,底内有2个米粒状圆支钉痕。胎色泛黄,胎体较疏松。釉面有少量冰裂纹。
从以上六个标本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可以分为两部分。
图一、图二为第一部分(图七)。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满釉裹足支烧,为青绿釉盘、洗类器物。外撇的圈足不是太明显,外撇的程度较小。足底有数量不等的米粒状圆支钉烧痕;胎质多为灰白色,胎质细密坚实;釉面玻璃质感强,内外布满细密冰裂纹。
图三至图六为第二部分(图八)。
其共同特征为:满釉支烧,但非裹足,均为直壁圈足,足壁底无釉或施有薄釉;釉色不一,青绿釉有浓有淡,还有月白釉。因釉色的不同其胎质也有差别,月白釉胎质较疏松,但釉面较温润。所有釉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冰裂纹。
关于这些标本之后,有人说是汝瓷,有人说是精品青瓷,众说纷纭。为了搞清它的窑口陈景顺先生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在宝丰和汝州之间来往奔波多次。第一部分标本首先在宝丰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处见到了他保存的同类瓷片,因此,马所长断定它们是清凉寺产品。宝丰文物局的有关专家看后也认定它们是宋代晚期清凉寺窑产品,后来我又在清凉寺村村民家中见到了同类瓷片。看来,第一部分标本是宝丰清凉寺窑产品无疑。
第二部分标本经多次寻找无果。后来查找文献,在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一书中找到了同类器物,见103、104、105页。同时,在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一书的彩版一九五图中,也见到了同类器物,图中说明该器物为张公巷窑产品。确定第二部分的标本应为汝州张公巷窑产品。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两本文献中都有第一部分标本的器物出现,前者见127页,后者见彩版一九七图。
这说明第一部分的标本器物在宝丰清凉寺和汝州张公巷均有烧造,第二部分的标本器物为汝州张公巷窑烧造。
评论